3)467 17%效率达成,为国争光!(求月票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下,实际耗时可以忽略不计。

  两步旋涂,加上擦片、退火,合计时间每片基片大约30秒左右,共计消耗10分钟不到。

  许秋继续旋涂顶电池的有效层,PCE10:PCBM:COi8DFIC。

  这步耗时和底电池有效层旋涂类似,同样是5分钟不到。

  最后一步,是蒸镀三氧化钼和银电极。

  在蒸镀之前,许秋突然灵机一动,他把旋涂出来的16片基片,各自复制成10份,准备同时蒸镀10次,这样就可以得到10批器件。

  虽然这10批器件的有效层都是完全一样的,但是因为蒸镀操作有差异,可以以此近似的排除蒸镀操作对器件性能的影响。

  包括之后的真空放置操作,许秋也准备同时复制出来多个器件,然后摸索不同放置时间对器件性能的影响。

  这样,他虽然只做了一批器件,但是实际上已经把包括蒸镀、真空放置的重复性实验都同时完成了,有更大的概率可以让自己的器件效率波动的更高。

  这算是作为人的优势,如果是模拟实验室的模拟人员进行操作,是玩不出许秋这样套路的,它们只会按部就班的一批一批器件进行制备。

  就是不知道现在许秋把这个方法开发了出来,他们会不会同步的学会,这一点还有待观察。

  接下来,许秋蒸镀了10批器件,并真空放置,在64倍加速下,加起来一共不到30分钟时间。

  10批器件全部制备完毕,共计耗时45分钟左右。

  看似初始条件下许秋只做了16片器件,但经过两次复制,总的器件数量已经膨胀到了1000多片。

  终于到了激动人心的测试环节了。

  因为有加速,所以测试还是比较快的。

  基本上连线完成,就可以秒出结果。

  差不多平均15秒能测试得到一个结果。

  许秋选取了自己蒸镀时手感最好的那批器件,统一选择真空放置时间条件为12小时。

  开舱,进行测试。

  许秋的策略是,把初次测试效率低于%的器件直接舍弃。

  如果初次能达到%,那么就给它三次扫描机会,如果性能达不到17%,就直接舍弃。

  就这样,许秋接连测试了1#到12#,共计12片器件。

  其中,最好的一个体系是7#,最高效率达到了%,离17%非常近了。

  当时许秋额外破例,给了它更多的几次机会,结果,越测越低,最后他只好放弃。

  直到第13#器件,许秋终于第一次拿到了初始效率超过17%的数据,达到了%。

  他更换了遮挡板的位置,连续扫描了十个数据,最高效率为%。

  许秋想了想,先把14#、15#、16#测了一遍,发现没有其他初始效率超过17%的器件,然后就开始专攻13#。

  13#对应的加工条件,是顶电池厚度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