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446 明天组会上我们给魏老师一个惊喜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样就能够通过调控两种受体材料的比例,直接改变底电池的光吸收性能,从而改变底电池的电流密度,同时还能同步控制透射过底电池到达顶电池的光线,调控顶电池的电流密度,最终实现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匹配。或许这样做比原先两个都是二元体系的叠层器件,调控起来更加容易一些……”

  莫文琳似有所悟的点点头:“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错的想法,那我下周试试看。”

  “嗯,那你先忙吧,辛苦了。”许秋返回办公桌,他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不错。

  之前用两个二元体系制备叠层器件,通常都是通过改变有效层厚度的方法,来控制底电池和顶电池的电流密度。

  这种方法虽然在调控电流方面是有效的,但也会让器件的性能处在非最佳的状态。

  比如对某种有效层来说,100纳米左右的膜厚是最佳状态,但为了电流匹配,现在不得不将其做到175纳米的膜厚。

  这样做虽然电流是保住了,但效率肯定会损失不少,比如本来有12%的效率,现在可能就只有10%了。

  而引入三元体系,可以提供一个额外的优化可能性,直接对有效层内部的材料的比例进行优化,不需要对膜厚进行改变,能够让有效层的膜厚始终处于对应最佳器件性能的状态下。

  想到这里,许秋也颠覆了他一直以来对三元体系的认知。

  之前他认为研究者们开发的三元体系,用到的材料都是现有的材料,效率方面也很难比得上二元体系,怎么看都是在水文章嘛。

  现在看来,之前的判断稍微有些武断。

  有些工作看起来水,其实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它应用的地方,“灵活性”其实就是三元体系的一大优势。

  如果当初把三元体系一棒子打死,估计现在的许秋也不一定会想到这个思路。

  他急忙将“三元体系与叠层器件结合”这个想法用于模拟实验室中,进行摸索。

  理论上可行,但具体上行不行,还是需要经由实际操作来检验。

  在给莫文琳安排好工作后,许秋打开电脑,检查了一遍《焦耳》草稿正文,随后带着U盘前往218。

  “来了啊。”魏兴思也没问许秋今天“迟到”的原因,而是直入主题:“《焦耳》文章写好了伐。”

  “写好了。”许秋递过U盘,解释了一句:“这周我合成了四种Y系列受体材料,每种产量一克左右,现在正在让莫文琳帮忙做器件。”

  “……辛苦了,辛苦了!”魏兴思眉毛一挑,听懂了许秋的暗示。

  他就是搞有机光伏材料合成出身的,也在组会上看到过许秋设计的合成路线,哪里不知道一周合成出四种材料的难度,首先必须要高强度的进行合成实验,其次中途还不能有任何实验失败,运气和实力缺一不可。

  正常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