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)469 《科学》文章,最后的冲刺!(求订阅)_我有科研辅助系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,在元旦过后,才补充了IDIC相关材料的货源。

  而且,这些购买了IDIC相关材料的课题组,也需要时间把购买的材料给消耗掉,短时间内大概率是不会再复购了。

  许秋这周组会就没有汇报,上周器件效率最高做到了%,魏兴思已经知道了,而且还安排了“效率冲刺计划”。

  韩嘉莹上周主要在撰写PTQ1工作的文章,目标期刊AM,当前进度四成。

  邬胜男延续了之前许秋Y1-Y4系列材料的工作。

  上周她合成出来了自己命名的Y5、Y6、Y7,汇报了Y系列材料一些基础的表征工作,包括核磁共振、元素分析之类的。

  像这种核磁共振、元素分析等学校公共平台的表征设备,在寒假的时候可能会关闭。

  因此能早测试就要早些测试,不然到时候关门了,就只能等一两月,开学才可以测试了。

  另外,因为组里有机光伏器件用的都是倒结构,所以器件可以同时蒸镀,邬胜男上周也和莫文琳蹭了一波器件。

  结果只能说一般般,邬胜男自行设计合成的Y5、Y6、Y7材料普遍效率在13%左右,最多14%出头,并没有出现器件性能上超过Y3的。

  不过,她倒是重复出来了许秋J4:Y3体系的结果,效率做到了%,这个体系许秋之前摸索出来的结果是%。

  其实,%这个数据已经非常高了,只是后来因为效率被叠层器件后来居上,所以许秋暂时就没有深入研究下去。

  现在,刚好有邬胜男帮忙做基础的表征实验,许秋计划等这篇《科学》文章投出后,也把Y系列的前期工作整理出来,投几篇AM之类的小文章,顺带让模拟实验室开始针对Y系列材料进行精细的摸索工作。

  最后,莫文琳进行了简单的汇报。

  虽然上周器件测试结果已经告知了魏兴思,但她还是绘制了J-V曲线,EQE曲线,也算是让自己在组会上有一些存在感。

  毕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工作,不说点什么,总感觉自己像是划水了一周一样。

  组会结束,接下来,有机光伏团队正式开启效率冲刺模式,许秋决定连续做满十批的器件。

  虽然根据惯例,器件重复性实验的最低要求是5批,但5批实在有些太少,平常发AM的话可以做5批,现在冲击《科学》,要做的更加完善一些。

  其实,最好要重复20批以上,但20批的话,就要做一个月时间,有些太久了。

  一些课题组有多个蒸镀设备,可以这样来,但现在组里没有这种条件,于是许秋就选择了折中的10批器件。

  下午一点半,许秋和韩嘉莹打开蒸镀舱,开始测试再生后的第一批器件,莫文琳也跑过来围观。

  第一片器件的效率就达到了非常吉利的%!

  果然,再生的效果立竿见影。

  许秋摸了摸韩嘉莹可爱的小脑袋:“学妹真棒!”

  韩嘉莹乖巧的在许秋的手上蹭了蹭:“师兄也很棒!”

  莫文琳满脸黑线:“喵喵喵?你们两个给我适可而止啊!!!”

  见到结果不错,许秋也就没有多做停留,直接前往旋涂手套箱,开始进行第二批器件的制备工作。

  现阶段,莫文琳、韩嘉莹她们的优化手段,有些类似于之前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工作,就是先框定一个边界条件,然后逐步的提高精度,缩小摸索范围。

  比如,之前的摸索范围是聚合物溶液浓度6、8、10毫克每毫升,转速3000、4000、。

  那么精细的调控就是浓度以1毫克每毫升为幅度进行变化,转速以为幅度变化。

  道理类似于许秋进行的膜厚调控,只是没有膜厚那么直观。

  不过,对于许秋来说,自然不用那么麻烦,他已经知道了最优的条件,于是选择一步到位,直接采用最优条件。

  这样可以省略掉没有太多意义的在现实中的摸索工作,争取让器件性能在现实中早点突破17%,也好安排接下来的工作。

  包括让莫文琳去NIM送样进行第三方检测,SEM扫描电镜测试厚度,绘制底电池、顶电池膜厚与器件性能对应的二维图谱,修改文章正文、图片,以及让组里的众人帮忙再完善一下文章等等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