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荀彧佐曹_刘备的日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

  “唉——”伏完扼腕。

  桓典宽慰道:“蓟王天生,和合向化,兼容并包。诸子百家,揆叙万类,立大儒学。而《荀子》,乃大儒学之基也。荀卿(荀子)传家颍阴,除荀彧独留关东,荀氏举家北上。荀氏子弟,或入五学,或为博士。更加慈明无双,为万石国老。荀攸为蓟国谋主。荀氏六长,皆为千石城令。满门俊彦,与郑门子弟,毗邻而居。以荀氏八龙之慈明无双为首,蓟人称荀氏之学,为‘明学’,又尊‘家学’。言指,家承荀子之学也。今‘明学’渐与‘郑学’并立。试想,荀彧为人,太师焉能不深信。”

  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。

  伏完忙问:“莫非,荀彧佐曹氏,另有所谋。”

  “未可知也。”桓典答曰。

  话说。颍阴荀氏,举家投北,皆保蓟王三兴而去。独留荀彧,辅佐曹氏。若是家门庸才,寻常子弟,便也罢了。王太师曾言,荀彧才智,犹在荀攸之上。焉能不辨,天命所归,大势所趋?

  荀彧佐曹,反常则妖。

  不其侯伏完,似有所悟:“太师此举,非为避(让)曹氏父子,乃为全荀彧之谋。”

  “我,亦如此想。”桓典言道。

  二人一时无言。

  行至家门。忽听伏完一声慨叹:“太师,一片苦心。荀文若,切莫辜负。”

  谓英雄相契。同为王佐才器。王允对荀彧,信赖有加。

  翌日上朝,二人抖擞精神。与曹氏朋党,唇枪舌剑,据理力争。得太傅杨彪,循循善诱。董侯正襟危坐,作壁上观。不置一语。

  正如王允所料。“四镇不同授”,唯授刘表镇南;“骠骑不称大”,只因董重无功。

  董重心中挫败,可想而知。暗恨王党横生枝节,更恨曹党言而无信。

  稍后,天子言道:“《管子》曰:‘举兵之日而境内贫,战不必胜,胜则多死,得地而国败:此四者,用兵之祸者也。’今,关东初定,群雄未附。放滥兵权,取祸之道。当缓图之。”

  “陛下,明见。”群臣拜服。

  见事不可为。便有曹太保,亲自进言:“江东二袁,乃合肥侯之爪牙。袁术渡江,窃据淮南,为祸日甚。先前,奋武将军公孙瓒,血战未捷。宜令刘镇南,续攻之。”

  曹嵩一席话,看似轻描淡写。实则锋芒暗藏。言指,王太师用人不善。奋武将军公孙瓒,力有未逮。不得已,另举高才。遂命新得镇南将军高位,并督交、扬、益三州,委以东南,惟其独裁之荆州牧刘表,再接再厉,攻打二袁。

  果不其然。闻“血战未捷”,伏完心中一声冷笑。正欲进言抗辩。

  不料天子已先问:“依太保之见,当击何处?”

  天下三分,乃叔侄三人,心头大患。董侯亦不例外。唯有击败江东叔父,并汉中长兄。董侯方能稳居帝位,号令天下。

  曹嵩言道:“当击交州袁绍。”

  “袁术血战得存,何不再击淮南。”董侯果有明主之姿。

  曹嵩已有定计:“回禀陛下,先前袁术兵分二路,上击江夏,下攻广陵。淮南空虚,遂被奋武将军,兵围城下。今,二路败军已归,背水一战,不可强为。”

  “太保言之有理。”董侯轻轻颔首:“命镇南将军,择日击交(州)。”

  “喏。”曹嵩领命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