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二百三十三章 筹备开国大典_帝国时代造反实录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主体的的框架定下了之后,肯定是不够的。

  内阁和理政院下面的六部以及大都督府,这些都是实权部门。

  但是光有实权部门肯定也是不行的,还需要设置许多辅助的事务部门。

  比如大明朝廷设置的十一个事务衙门。

  当然,沈墨目前并不需要设置那么多的衙门,但是负责日常的吃喝拉撒的以及看病通讯这些衙门还是需要设置的。

  没有这些辅助部门,实权衙门也是没办法正常运转的。

  在跟两位老先生讨论一番后,最终决定设置以下几个事务衙门:

  第一个首先是鸿胪寺,管吃喝饮宴的衙门。

  虽然沈墨想叫后勤部,但是两位老先生都觉得太俗气,坚决反对,最终沈墨也只能继续叫鸿胪寺。

  “鸿”的本意是天鹅或大雁,通“洪”,引申为大、强等:

  “胪”的本意是皮肤,通“(左足右卢)”,意为“传”,传达的“传”、传话的“传”。

  乡村农家办婚丧大事,一般都要请“总管”(或称“知事客”)来操持料理———这样的人物常常会高喉咙大嗓门地向众人传达主家的意见,安排各项事务。

  国家也有类似的官职:周代叫“大行人”,秦代和汉初叫“典客”,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其名为“鸿胪”。“传声赞导,故曰鸿胪”,也即“鸿胪”之官,是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的。

  这样,从汉代开始,就有了鸿胪卿或鸿胪省,到北齐时,就叫鸿胪寺了。

  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———篆体“寺”字为手持器物用具状,后来引申为官署,再后来才指佛教的庙宇。

  朝廷机构的设置也不是随便乱叫的,只是后人不知道这些名字的本意,所以才会觉得拗口别扭。

  经过王夫之这么一讲解,沈墨豁然明白,叫鸿胪寺也真是挺适合的。

  的确是个伺候人的衙门。

  鸿胪寺卿为七品官。

  有了负责吃吃喝喝的衙门,吃饱了就得体察民情,上传下达,所以通政使司也是必要的。

  臣子们的奏表要通过通政使司传递到朝廷,朝廷的政令也要通过通政使司来下达到官员和地方手中。

  起的就是政令通达之意,所以叫通政使司。

  不过沈墨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拗口,最后决定改成通政署。

  通政署主官为通政使,品级为六品。品级比鸿胪寺卿高两级,也是为了凸显这个衙门的重要性。

  既然要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,那就必然要有渠道,所以天下的驿站管理就都归通政署管理了。

  人吃五谷杂粮,自然也会生病。所以看病的医院是必须要有的。

  明代叫太医院,沈墨最终决定也叫太医院,主官叫做院使,品级为六品。

  然后还需要一个跟外部势力打交道的衙门,所以又设置了一个礼宾署,主官为礼宾使,品级为六品。

  跟外人打交道的衙门有了,跟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