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第14章_暗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里头看出来,原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:吃人。”我自然不如先生看得透彻,只看到一个字,那就是:骗。

  好尖锐的文章,好犀利的笔!沙小园禁不住拍案称快,一不小心,将桌上的杯子碰倒,淡黄色的果汁立即漫了开来,顺着桌沿淅淅沥沥地落了下去。她快步找来抹布将残汁揩净,又打开下一篇博文:

  好人与坏人

  我不大清楚评判好人与坏人的具体标准。有人说我是好人。而我,不过做了一个有良知的人本应该做的事。有人说我是坏人,因为,我用笔毁了他们的大好前程。很多时候,人们往往用一种朴素的感情来评判身边的人和事。

  对历史上那些不熟悉的人,我们更多的是用教科书上圈定的政治标准来评判他们的好坏。比如,说李鸿章是坏人,说洪秀全是好人;说胡适是坏人,说鲁迅是好人;说国民党的官兵是坏人,说共产党的将士是好人;文革中说刘少奇是坏人,文革后说刘少奇是好人。

  单纯地用政治标准来评判人的好坏,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。

  用道德、用法律的标准来判定人的好坏,似乎也很难说得过去。因为道德和法律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,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烙印。况且,无论是有悖道德,还是触犯刑律,都存在着一念之差的现象。难道能说,这一刻之前他是好人,之后,他就成了坏人?

  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?为什么一定要用一个“好”或一个“坏”来给人定性,来肯定或否定人的一生?

  其实,社会是复杂的,世界是复杂的,人也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。可叹的是数十年不变的填鸭式的教育模式漠视这一现象,千方百计地使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只知道世界上有两种人,一种是好人,一种是坏人;评判事物的答案只有一个,要么是对,要么是错。于是,长期以来在银屏前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:妈妈,他是好人还是坏人?

  教育,是一个国家的根基;文化,是一个民族的灵魂。一味地赞颂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,而不反思不剔除传统文化中的腐朽成分,不是对祖国对民族的真爱。

  她连着看了两遍,心潭泛起一圈又一圈涟漪。那天在日本料理店分手时,梁尚博递给她一张名片,说:上面有我的博客地址,欢迎常来踩踩。当晚她进了他的博客。这是典型的文人的博客,古朴,清雅,透露出淡淡的书卷气。如果说,他的博文能引起她情感上的强烈共鸣,那么博名却让她有些吃惊。原野,这个熟悉的名字,她没少在省报的副刊上见过。不曾想到,梁山伯和原野居然都是梁尚博!

  三生石上曾相遇,只是如今已惘然。冥冥之中,她预感到自己跟他之间,一定会发生些令人回肠荡气刻骨铭心的事情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38266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